1470836675-3420574340.jpg

 

呼.....花了兩天終於把他看完了。

整本書的內容一言以蔽之就是

 

根據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,當你學會這七項,你便在通往幸福的道路上。

 

1. 接納自己,知道自己並不完美。

 

2. 學會信任他人並能夠分辨這是誰的課題,不是自己的課題就請不要介入。

 區分課題的方式-想一想,「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,最後會由誰來承受。」

 

3. 不在想著「這個人會給我什麼?」而是「我可以給這個人什麼?」

 

4. 活在當下,只有當你徹底的活在「此時、此刻」,讓「此時、此刻」綻放出光芒,你便是活著。

 

5. 相信每個人的存在都是值得感謝的,相信我們「雖然不同,卻是平等。」

 

6.在討論時,千萬不要保持著「我是對的」的想法,因為保持這這樣的想法,討論一定會失焦,真理將會消逝。

 

7.不必依賴憤怒,我們也可以進行意見交流,我們有語言,可以用語言進行溝通。

8.所謂的「追求卓越」不是「相比他人優秀的欲望」,而是,做自己,追求「理想的自己」,比現在的自己更往前一步,才是所謂追求卓越的價值。

 

  • 覺得滿有道理的話

1. 「普遍來說,人生沒有意義;人生的意義,由你自己給予。」能給與你人生某種意義的,除了自己之外,沒有別人。

 

2. 為甚麼會在人生中迷失方向?為甚麼會感到困惑?那是因為你想要選擇「自由」。

     既然如此,就不要害怕被人討厭,不要過著別人的人生,選擇自己的道路,而只要貢獻他人這個「導引之星」還在,就不會彷徨,做什麼都可以。

  (雖然我覺得導引之星這個名字還挺二的就是了。)

    所謂的貢獻他人之星便是想著「我可以為別人做什麼」而不是「別人可以為我做什麼」。

 

3. 只要在自己的領空掛上「貢獻他人」這顆星星,就可以與幸福同在,和朋友同在!接著認真的在這一個剎那跳著自己的舞,認真的過生活,活在每一個終結的剎那,不必與誰競爭,也不想著目的,只要你一直跳著,就會到達某個地方。

 

4. 健全的自卑感並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,是跟「理想中的自己」比較後的結果。

 

5. 人是平等的,追求卓越和走在前面和走在後面沒什麼關係。簡單來說,我們正在走的是一個沒有縱軸的平面空間。我們這樣走,並不是為了要和誰競爭,比現在的自己更往前走一步,才是價值所在。

 

6.人際關係軸中一旦有競爭 ,就無法從人際關係中的煩惱脫身,無法逃離不幸,因為在不知不覺中,其他所有的一切,甚至是全世界,都會被妳視為「敵人」。

       你處於競爭中,你輸了,妳贏了,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節都在這條線上,於是其他人,甚至這個世界,都將成為「敵人」。你處於競爭中,你贏了,但為了不成為輸家,就必須一直贏下去,你內心無法得到片刻安寧,也沒辦法相信別人,對你來說,世界變成一個草木皆兵,危機四伏的地方。

 

 

7.「我們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望而活」,那麼別人也不是「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」。所以當別人不能如你所願的行動時,你不可以因此而動怒,因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。

 

8. 在所有人際關係的紛爭中,差不多都是因為一腳踩進別人的課題裡,或是自己的課題遭到干涉所引起的。我們必須站在「這是誰的課題?」的觀點,將自己和他人的課題切開來,而區分這是誰的課題的方法就是想一想「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結果,最後會由誰來承受?」

比如說孩子讀不讀書,這是孩子的課題,父母不該干涉;不是放任,而是清楚知道孩子在做什麼,在身旁守護他。以讀書來說,可以事先讓他知道這是他自己的課題,如果他想用功讀書,你會隨時在身邊提供他需要的援助。

 

9. 我們可以將馬牽到水邊,卻不能強迫牠喝水。只有自己可以改變自己。

 

10. 「希望不讓人討厭」也許是我的課題,但「要不要討厭我」就是別人的課題了。即使有人不為我著想,我也無從介入

 

11. 人際關係的王牌由「我」來掌握。ex.「不是因為被父親無道理的責罵而導致與父親關係惡劣」,而是「不想和父親有良好關係,才讓被父親無道理責罵的記憶在每次見面時浮現出來。」

 

12.人際關係的最終目標在於「社會意識」,)意識便是我們在夥伴環繞下生活,就可以從中找到我們的歸屬,而且也可以為夥伴,也就是共同體做出貢獻。也就是「把別人當成夥伴,並感覺到「有自己的歸屬」。

 

13. 共同體=無限大。我們是共同體的一部分,而不是中心,因為我和你都不是共同體的中心,所以我們必須主動站起來,想人際關係的任務跨出那一步。不要想著「這個人會給我什麼?」而是「我可以給這個人什麼?」所謂的歸屬感不是與生俱來,而是靠自己的雙手去獲得的。

 

14. 人際關係的入口是「課題分離」,終點是「社會意識」。而從「課題分離」到「社會意識」的路徑便是建立「橫向關係」的概念。所有人際關係都應該是「橫向關係」,因為一以「縱向關係」看待人際關係,認為對方比自己要低人一等,便介入了。介入便是認為對方是錯的,自己是對的。

 

15. 拯救一個人的方式-當一個人覺得我對共同體來說是有益的時候,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,不是從別人哪裏獲得「好的」評價,而是但他的主觀認知「我對別人有貢獻」時,自我更新的時刻就已到來。

 

16. 社會意識的起點便是「把對自我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」,完全只在乎「別人是如何看我的」這種生活方式,其實正是以自我為生活中心,只關心「我」的生活形態。

 

17 有關「生氣」-我們不必發洩怒氣,也可以進行意見交流,甚至讓對方接受我們。我們不是不能生氣,而是「不必依賴憤怒這種工具」,我們有語言,可以用語言進行溝通。相信語言的力量和有條理的語言。

 

18. 「權利鬥爭」接下來就會進入「戰鬥」的階段,戰鬥的目的就是想藉著勝利來證明自己的能力,最終就是進入「復仇」階段。就算暫時認輸,對方還是會計劃在其他場合,不同階段進行報復,而復仇階段,便是不可挽回的階段,所以當對方挑起權利鬥爭時,絕不要隨之起舞。

 

19. 一旦在討論中有著「我是對的」的想法,在那一瞬間,我們就一腳踏入了「權利鬥爭」,因為一旦確立「我是對的」,那麼「你是錯的」的關係就在瞬間成立,而接下來就是「我必須贏過這個人」這個想法,這就是完完全全的權利鬥爭的序曲

 

20. 所謂追求卓越,並不是透過跟他人競爭來實現的。

 

21. 人生的目標就是擁有「社會意識」(9),而為達成此目標,在行動上我們必須「自立」且「能與社會和諧生活」,在心裡上我們必須相信「自己是有能力的」和「人人都是自己的夥伴」。

over!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被討厭的勇氣 心得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Jenny Chou 的頭像
    Jenny Chou

    Jenny Chou

    Jenny Cho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